办学六十年硕果累累 医师国考再传喜讯
--2017年我校毕业生助理医师国考通过率位居全国所有高职高专院校前16名
办学六十年硕果累累,医师国考再传喜讯。近期,从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获悉,我校2017年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49.5%,这一通过率远远高出近几年全国平均通过率的20%左右,进入全国所有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前16名。
学校历经60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偏安绵阳一隅的中专学校逐渐发展发展为中西部知名,位居全国前列的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校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已成为中西部地区中设置专业最齐全、招生总量最大、建校历史最悠久的中医药类专科学校。目前,学校占地面积840余亩,在校学生达1.4万余人,拥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0所,三级以上实习医院60余所,合作企业近40家,学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6%以上。
近年来,学校始终围绕着为基层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一中心工作,不断加强临床医学类专业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教协同,坚持走产教融合发展的道路,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夯实了坚实的基础。通过60年扎实的工作积累,40年医学教育的创新和探索,促成了我校毕业生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的大幅度提高。
回顾建校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学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教育教改等系列重大事项上,值得总结、发展和创新。
一、精准定位,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党委通过不断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新时代习近平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学校发展建设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先后制定了《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课堂管理规定》等师德、师风建设措施,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并纳入对单位和个人的年度考核之中,实行任期目标制、限时整改制、督查通报制和一票否决制;用身边模范与标兵的优秀事迹、具有本土化的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进行灌输,培养教育青年学子时做到心中有数、肩上有责、脚下有路;先后与北川“5.12”特大地震遗址纪念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展览馆、“两弹城”等地共建红色教育基地,把我市在国内独具的红色资源作为党风廉政与爱岗敬业的教学示范点;在全校范围内持续开展以“感恩母校培育立志岗位成才”为主题的“五个一”毕业生专题思想教育活动,即:“我为母校植一树”、“我请名师赠一语”、“我在校园留一影”、“我为校友留一言”、“我离校园树一志”等系列活动,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医德风尚,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高校育人思想全方位落实到位。
二、特色办学,以质兴校
(一)狠抓机遇、突出特色,丰富专业内涵建设。面对中医药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学校党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撑,对自身走过的历程与未来愿景的发展定位、目标走向、路径方式等进行科学研判,确立了“跳出校园抓教育、围绕民生办教育”的办校模式,学校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特色办校、文化立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服务城乡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中心任务,坚持把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关键和重点,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学科专业发展的需求和大健康时代的新需求,不盲目扩大规模,尤其在专业设置上要与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需求相结合;学校在多学科融合、交叉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三个专业集群的建设。一是临床医学类专业集群是基层一线紧缺人才需求的重点,以临床医学、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等专业为主;二是公共卫生管理类专业集群是学校走差异化发展的特点,包括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和公共卫生管理等专业为主,旨在为基层提供公共卫生管理、疾病预防等急需人才;三是康复医学技术类专业集群是适应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的亮点,包括中医养生保健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等系列专业。我校针灸推拿、临床医学专业获中央财政支持,护理、针灸推拿专业已经建设为省级重点专业并成功通过验收。
(二)加强三风建设、突出三基训练,提高教学育人质量。
1.严格考试和学籍管理,建立良好考风。学校相继完善了课堂教学制度、考试违纪处理等制度建设,制定了《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监考员职责》、《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考场规则》、《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巡考管理规定》、《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阅卷规定》、《学分制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等文件,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建设,建立校级巡考制度,组织督导严查毕业补考试卷阅卷和期末补考试卷阅卷情况,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了学生学业警示制,促进了优良学风、考风的形成。
2.加强课堂教学,树立良好教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课堂教学状况是教风和学风的综合反应。为了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学校制定了《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从课堂教学管理和保障、课堂教学秩序维护、课堂纪律要求、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监督和效果监督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课堂教学秩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树立了良好的教风、学风。
3.推行学分制管理,树立较好学风。学校从2015年开始正式施行“学分制”管理。实施学分制是学校教学组织和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注重素质教育,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在学校建校60周年之际,深深的意识到只有强抓三风建设,持之以恒,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为基层一线提供合格的医疗技术人才。
三、产教融合,开放办学
(一)坚持学科专业建设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学校坚持将专业优势和国家发展战略相融合,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动力。
一是主动与“健康中国”战略相融合,积极推进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培养基层适用的紧缺人才,贯彻落实国家预防为主的医学发展理念;二是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举办了“中医药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邀请到包括全国各中医药高等院校、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基层医疗单位在内的专家代表,就乡村中医药人才振兴、文化振兴、技术振兴、产业振兴等四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探讨,主动承担起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的使命;三是主动融入“健康扶贫”国家战略。学校统筹自身中药材种植、康复医学技术、中医学等相关优势专业主动融入秦巴山区、三州贫困地区等扶贫工作,先后与达州市开江县、巴中市、西昌市、平武县、三台县、布拖县等多地政府联合开展“智力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系列扶贫举措,即增强了优势学科的技术水平,又带动了地方“健康扶贫”工作深度开展。
(二)坚持学科专业建设主动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学校坚持突出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开门开放办学,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先后与三台县、开江县、平武县、青白江区、巴中市、凉山州等地开展校地合作,为各地提供人才支撑、产业支撑和技术支撑。
1.为基层培养紧缺人才。近年来,学校紧扣《“健康四川2030”规划纲要》,针对基层医疗单位公共卫生人才短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紧缺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等系列问题,学校2018年成功申报预防医学专业(该专业是全国同类院校中唯一申报成功的专业),形成了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等公共卫生专业集群;针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康养行业人才缺口较大,学校积极开设了中医养生保健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等系列专业。通过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地方的健康卫生事业。针对凉山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紧缺,2018年起,我校通过单招、订单、定向连续三年为凉山籍基层医疗单位培养卫生人员1200人。
2.为基层培育产业、文化基础。学校与三台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三台麦冬这一道地药材品牌,为地方政府提供产业支撑;与盐亭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岐伯文化研究中心”,为地方政府搭建中医药文化产业支撑。
(三)坚持产教融合,走医教协同发展的道路。学校全方位开展“引医入教”“引教入医”,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提高实践育人水平和质量。
1.推进“引医入教”,积极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借智办学”将实践教学纳入到重要、主体位置。学校现有三级以上实习医院(含疾控中心、妇计中心)60多家,聘有各级临床教学专家700余名。2018年我校预防医学申报成功后,学校立即启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先后与四川省疾控中心等17家省市县三级疾控单位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有效满足了我校实习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高质量的理论教学配合高质量的临床实践教学,有效保证了育人水平和质量。
2.推进“引教入医”,积极和教学医院合作开设“临床教学班”,将课堂直接搬到医院。学校先后联合四川省科学城医院、江油市人民医院、江油市中医院等多家三级医院联合开办“临床教学班”,学生在3年的在校时间里,有一半的时间在医院,临床课程大部分由医院内部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完成授课。通过这种“引教入医”的合作办学模式,实现可让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要求
3.推进“引企入教”,积极开设“企业班”。学校加大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办学,开设有“药学科伦班”。对“企业班”学生,单独开设针对性课程、针对性培训。
4.推进医学“卓越班”小班教学。学校先后开设了中医学专业、针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 “卓越班”,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探索创新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5.与医院、企业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率先和绵阳市中心医院、绵阳市口腔医院等在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在四川省率先启动现代学徒制护理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其中全川首个男护士班采用学徒制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受到央视报道。
(四)坚持利用借智办学、“互联网+”等实现人才、资源的共建共享。
1.充分发挥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学校聘用国家疾控中心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川大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曾翼娟教授、国医大师廖品正教授、刘敏如教授等多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客座教授。
2.推动人才共享,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学校积极引进国家线上开放课程,作为通识课、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等开通线上学习、考试。同时,在各级医疗单位聘用700多名一线临床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学生的临床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水平。
六十年春华秋实,四十载改革创新。
学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的大幅度提升,说明我校建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符合当前国家对合格医生的标准和要求,我校临床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已经进入到国内同类医学高校的前列。这既是对我校办学60年教学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学校进入新的甲子之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勉励和鞭策。